这几天,军事爱好者圈里传了两条引人注意的消息。先是《解放军报》的一篇采访:某旅坦克指挥官孙永明说,随着新一代主战坦克的入列,坦克作战正在从“近距离拼杀”转向“超视距打击”。简单说,就是不再像过去那样两公里内你来我往,而是能在更远的距离发现、锁定并击毁对手。
报道并没有直接点名型号,但很明显指向上个月阅兵中首次亮相、现在已经开始装备部队的一款新型主战坦克——俗称的100式。这套装备的亮点不是单台坦克的硬件,而是坦克与支援系统联动形成的作战体系。比如配套的支援战车就像坦克的“眼睛”和“指挥官”:它车后带着一架小型旋翼无人机,可以飞出几公里做侦察,把发现的目标画面和坐标通过数据链实时传回给坦克。
展开剩余70%有了这种实时情报,坦克就能在远距发射炮射导弹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虽然100式的主炮口径不是最大,但它能发射射程超过10公里的炮射导弹,配合无人机的定位,常常能在敌方发现我方之前就把对方点名摧毁。换句话说,就是“我能看到你,你却看不见我”——这正是所谓“超视距作战”的核心优势。
支援战车的能力还包括指挥地面无人侦察车和无人战车。这些无人平台可以携带反坦克导弹,在前方巡逻、侦查或突击,进一步扩展了战场的感知和打击半径,使得整个编队更像一个有机的、层次分明的作战网络,而不是单兵突进的孤立硬件。
与此同时,美国那边也在动作频繁。美军高层要求下一代主战坦克M1E3的预原型车在年底前交付,言语中带着明显的急迫感。美军的顾虑来自于现役M1A2的实际局限:这款坦克体型庞大、重量接近78吨,导致运输和机动都很吃力,而且在面对现代化的小型空中威胁(如无人机、巡飞弹)时防护并不完美。乌克兰战场的经验也让这些问题更突出。
因此M1E3的设计方向很明确:一是“瘦身”,目标把整备重量降到约60吨,以提高机动性和运输便利;二是“更聪明”,增强对新型威胁的探测与防护能力。为此,美军考虑在乘员编制、动力系统等方面做出较大调整——例如用自动装弹机把乘员从4人减到3人,换用更省油的柴油混合动力替代燃气轮机,从而兼顾续航和热量控制。
在主动防护系统方面,两边也有不同侧重。美方计划继续强化现有的拦截技术,而国内的新型坦克在设计时就把对低空小目标的探测放在更显眼的位置,车顶布置了雷达与光电探测器,并配备了相应的拦截或干扰装置,目标是更早发现并抵御从上方来的攻击。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用词反映了装备进程的差别。《解放军报》所说的“列装”,意味着新坦克已经完成了研发和测试,正在按编制交付部队,形成了可用的战斗力。而美军目前强调的“预原型车”只是向最终样机迈出的一步,从预原型到定型、量产并装备部队,中间通常还要经历大量试验与调整,时间不会很短。
两国的节奏不同:一边是已经把新的体系化装备纳入部队,一边是在抓紧把概念变成现实。无论如何,这种变化都表明坦克战正在向网络化、无人化和远程化方向发展——单靠厚重装甲和近距火力的时代,确实在发生改变。
发布于:天津市恒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